小编辑论坛

 找回密码
 小编辑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161

帖子

7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21
发表于 2020-12-29 2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本周我阅读的书籍为《两京十五日》,是著名作家马伯庸继《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另一力作。本书的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其中还补充到: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其实故事的大概就是这么简单:还是太子朱瞻基南下留都南京,考察迁都事宜,难料京城内变数骤起,天子病重即将殒命,于是他在一个小捕头、一个芝麻官,一个女郎中一起力挽狂澜,冲破叛逆汉王朱高煦的一系列阴谋阻碍,重回京城执掌大宝的故事。虽然局限在这个大体框架下,但是作者用本身深厚的历史功底,用严谨出色的逻辑,和精妙无比的剧情构造,塑造出了一个类似于真实而又稍显夸张、有血有肉、惊心动魄的明代宫廷朝野大戏。故事里出现了大量符合那个年代历史感的器物、称谓、礼仪等等,都让人非常信服,仿佛如真,每个角色的语言和形象分明,下下足了心思。
我很喜欢这种历史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主角是小人物,从小人物的眼睛里才能看见最真实的社会,比起高官几千上万两白银的贪污,《显微镜下的大明》里三五两的行贿才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比起庙堂上的勾心斗角《两京》中纤夫退伍军人茅十八,运河畔穷苦人家郑家父子,不喜议政的贵族张泉对迁都看法更值得我们思考。
发挥想象,如果《两京》里的事真实发生过,土木堡之变后的那场北京保卫战,临危受命,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太少保在西直门墙头,应该会十分冷静地给身旁的将军布置任务。那时他应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读书人,而是那个轻蔑地称呼他为小杏仁(行人)的捕快,那个铁铉之子,不知道和苏大夫去哪里逍遥的吴定缘。“于尚书,陛下二十万精锐都全军覆没,我们守得住吗”一个小将忧心忡忡地问道。“这算个屁啊”于尚书抛弃了读书人文绉绉的说辞,学起了吴定缘的语气“想当初和先皇我们四个遇到的情况比这个……”突然,他想起这件皇室未对外公开的事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起,“咳,其实这种情况也不算糟糕,我们一定能守住京城!这,这里需要一营弓箭手……”将军们还没弄明白长官之前话里的意思就又开始了紧锣密鼓地筹备。只有于谦知道,二十四年前自己和“篾蒿子”吴定缘,仁宗朱瞻基,女医生苏荆溪创造了一个在围追堵截下仅用十五日便从南京回到北京的奇迹。而今天他孤身一人又将再一次创造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小编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小编辑论坛 ( 苏ICP备19057427号-9 苏公网安备32050702010943号 )

GMT+8, 2024-5-10 07:46 , Processed in 0.0431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